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  • 《二薇亭诗集》

    宋诗别集。1卷。徐玑著。作者曾任地方官吏,因此写过一些关切时政的诗歌,如《传胡报二十韵》有“晋赵非殊异,山河本浑全。人心方激切,天道有回旋”的句子,表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。但更多的诗作却是表现长期离家担任下吏的酸辛心情,感情比较真实。诗体以五古、五律为多。某些绝句如《新凉》:“水满田畴稻叶齐,日光穿树晓烟低。黄莺也...

  • 《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》

    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,明道士王某奉旨编撰。一卷,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。本篇所载自然行道仪式,为《洪恩灵济真君斋仪》之一。...

  • 《俱舍论实义疏》

    佛典注疏。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。译者不详。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,当译于七世纪后。原著卷数不详。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;P.3196,系前五卷之节抄。此件先解释《俱舍论本颂》之归敬序,然后解说《分别界品》(共四十四颂)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,《分别根品》(共七十四颂)中的八...

  • 《众妙集》

    唐诗总集。一卷。宋赵师秀编。师秀字紫芝,号天乐,为“永嘉四灵”之一。又编《二妙集》,选姚合、贾岛诗,与本集相辅(《众妙集》不选姚、贾诗)。此集前后无序跋,入选诗人凡七十六家,选诗二百二十八首,大多为中晚唐诗人,少数为初、盛唐诗人,编次杂乱无序。其中,刘长卿选入二十三首,为诸家之冠。集中有近体诗而不取古体诗,多五言而少七言,显示...

  • 《黄箓十念仪》

    黄箓十念仪,不署撰人。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宋代。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。本篇所载为存念「十华宝号」以超度亡灵之科仪。其行仪节次有为亡灵归依道、经、师三宝,依次礼念十方空界天尊神灵,乞求超度亡灵往生神仙境界。其次为亡灵忏前世身口心三业,以期消除罪根,脱离地府,神超碧落,飞步黄庭。...

  • 《入阿毗达磨论》

    凡二卷。塞建陀罗造,唐代玄奘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。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,本论系研究俱舍论必备之入门书。然与俱舍论稍异,俱舍论乃将诸法分为七十五法,本论则加上欣、厌二心所,总成七十七法。...

  • 《苇碧轩诗集》

    宋诗别集。1卷。翁卷著。集中作品题材比较狭窄,大多为寄赠、送别及身边琐事的描写,但也时有壮志难酬、潦倒终身的愤懑心情的流露。如《赠张亦》诗写出了在“罢兵”的妥协政策下,“男儿”报国无门的愤慨。《观落花》诗则以东风无情摧落花,喻身世漂零之感。另外,还有少数诗作关心民间疾苦。叶适为翁卷诗作序,称其诗“自吐性情,靡所依...

  • 《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》

    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,原不署撰人。观其词旨,似为金元全真道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。内载十度诵经以荐度亡灵幽魂之科仪。每度诵经前后,皆须依次启告十方天尊、宣符、疏关、送圣,祈请诸天尊圣真超度所荐亡灵幽魂脱离阴府,上登乐乡,「福被见存,庆流后裔」。...

  • 《黄箓五老悼亡仪》

    黄箓五老悼亡仪,不署撰人。其法事节次多同于《黄箓十念仪》,盖亦出于宋代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。内载称扬五方五老,以为亡灵忏罪荐度之仪。五方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九炁天君、南方丹灵真老三炁天君、西方皓灵素老七炁天君、北方黑灵玄元五炁天君、中央黄灵皇老一炁天君。行仪时依次礼拜五方五老,宣读愿文。愿文结句称:「焚香...

  • 《芳兰轩集》

    诗别集。一作《徐照集》、《芳兰轩诗集》。宋徐照撰。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二○著录,凡三卷。据《水心集》卷八《徐师垕广行家集定价三百》诗,照集有家刻单行本,此本或即《直斋》著录之本。宋时尚有《永嘉四灵诗》丛刻本,收照及徐玑、赵师秀、翁卷之诗。其本,明末钱谦益藏于绛霎楼,楼遭火,仅存前半部,后归汲古阁毛氏,已佚。其后以钞本流...

  • 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》

   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,撰人不详。似出于唐宋间。一卷,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真部本文类。经文仅二百余字。谓天之三光与人身相应,人若耳不乱听,眼不恶视,鼻不闻嗅,口不杂昧,则「虚中三光,周流遍体」,寿命可与天同。能服金液还丹,亦可延年成仙。若能无为无欲,便可成道。...

  • 《清苑斋诗集》

    宋诗别集。1卷。赵师秀著。从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看,赵师秀可称“永嘉四灵”之首。在他的诗中,往往流露出怀念故国之情:“北望徒太息,归欤寻故国”(《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》)。“听说边头事,时贤策在和”(《抚栏》)。作者在担任地方官吏时,也曾想有所作为,但事与愿违,只得“不作封侯念,悠然远世纷”(《薛氏瓜庐》),...

  • 《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》

   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,原不著撰人。据考应为金人时雍或其弟子「子明」所撰。一卷,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真部本文类。经文宣称上方天尊居一炁化均之天,九清自然之国,为诸仙真讲说经文。凡三篇:〈太极降德上篇〉谓太极大包天地,自虚而产有,真一元炁生化万物,强名之曰「道」;道降而为德,是为上德。 〈德归素无中篇〉称圣人之教以德为贵,故...

  • 《苑洛志乐》

    二十卷。明韩邦奇(1479—1555)撰。邦奇字汝节、苑洛,朝邑(今陕西大荔)人。是书首取《律吕新书》为之直解,凡二卷。前有邦奇自序,后有卫淮序。第三卷以下乃为邦奇所自著。其于律吕之原,较明人所得为密,而亦不免于好奇。其说虽多本前人,然决择颇允。又若考定度量权衡、乐器、乐舞、乐曲之类,皆能本经据史,具见学术,与不知而妄作者殊异。...

  • 《牧庵集》

    元代诗文别集。36卷。姚燧撰。《牧庵集》原本久已亡佚,今存36卷本,是清乾隆年间修《四库全书》时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的。卷首有至顺三年(1332)吴善序、泰定元年(1324)张养浩序。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。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。据吴序,50卷本《牧庵集》收入赋3篇,诗222篇,序38篇,记53篇...

  • 《秋园杂佩》

    明陈贞慧撰。一卷。贞慧有《书事七则》已著录。书序云:是书为作者驱病消寂之作,凡十六则,三千余字。内容皆载耳目间常物,如草、兰、书砚、湘管、折迭扇、丘山胡桃、杜鹃、海棠等。旨在托物言志,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趣。...

  • 《笔记》

   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。共二卷,明陈继儒撰。此书内容,大抵抄撮旧籍,取遗闻杂说、山水事物之类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指其为“取杂志碎语,抄录成帙,略无伦次”。每一则前都不列标题,篇幅也都不长,从数十字到数百字不等。具小说意味的条则不十分多。所录小说,主要是述异志怪类的,一般情节完整,故事色彩也比较浓厚,有一定的文学价值...

  • 《上清大洞真经》

    作者不详,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。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。简称《大洞真经》、 《上清真经》,一名《三十九章经》,一名《九天太真道经》。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,说若得《大洞真经》,不须金丹之道,读之万遍,便可成仙。因此历代传授不绝。自来有不同的传本,陶弘景时即有两种,一为大卷,一为三十九章。今《正统道藏》...

  • 《耄余杂识》

    一卷。明陆树声撰。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,书首有陆树声于万历十八年(1590)所作的叙,当时陆树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,又因此书为其杂抒所见,所以取名为《耄余杂识》。陆树声在叙中说:“余性资寡僻,例简应缘,居尝燕闲,颇亲纪籍。今迫衰暮,两目昏眊,艰于披阅,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,及紬绎旧闻,一知半解,注之臆想,提撕...

  • 《黄箓斋十天尊仪》

    黄箓斋十天尊仪,不署撰人。从内容文辞看亦当出于宋代。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。内载依次礼赞十方天尊,以荐度亡灵之仪。每次礼赞,皆先称引该方天尊名号及其所居天国净境之胜况,然后唱七言颂赞,祈请天尊超度亡灵往生仙界。...

  • 《西岩集》

    诗别集,南宋翁卷(约1203年前后在世)撰。一卷。卷字续古,一字灵舒,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。与徐照、徐玑、赵师秀并称“永嘉四灵”。卷为四灵之三。曾登淳祐乡荐,终于布衣。工诗。此集收诗几百三十九首。以应酬写景之作为多。卷反对江西诗派过分用典,专学唐代贾岛、姚合,注重修饰辞句,自然清新,有形式主义倾向。叶适评说:“自吐...

  • 《病榻寤言》

    一卷。明陆树声撰。撰者于卷首有题记,称:“余卧病榻间,冥心摄思。或瞥然起念,意有所得,欲言嗫嚅。时复假寐,顷焉得寤,蹶然起坐,凭儿捉笔, 造次疾书。”可见是他卧病榻间所做的杂记,至于称“寤言”者, “以其得之寤寐也”。全卷多为杂议,间以琐事杂记。 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指其“中多养生家言”,并说:如“缓步当车、晚食当肉”...

  • 《黄箓斋十洲三岛拔度仪》

    述科仪。演十洲三岛胜境玄风,为亡人荐冥福。...

  • 《琅琊漫抄》

    笔记。明文林撰。原书已佚。今存40余则,多记录当时见闻。有一些为民间传说、故事,如《阿丑善诙谐》、《宋太祖与薛妪》、《活石》、《吴官童退胡兵》。...

  • 《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》

    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属于金箓斋科仪的典籍。收于《正统道藏》洞玄部威仪类,与《金箓大斋仪宿启仪》、《金箓大斋仪启盟仪》三仪同卷,不题撰人。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宋代,疑即北宋杨杰、张商英等人改编删定金箓斋科仪之一。此仪用于设金箓大斋之先,分任行斋诸职官,并说上品十戒及违犯斋科威仪之处罚条例。内容为阐述金箓大斋之前的「...

版权所有©集铺书屋   网站地图 鄂ICP备2022018110号-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