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书。四十五卷。旧题宋司马光撰。实际是宋仁宗命王洙、胡宿、掌禹锡、张次立等人相继纂修的。宋治平三年(1066年)由司马光接代,已经成书,次年缮写完毕。宋宝元二年(1039年)丁度等人修纂《集韵》,因增字较多,不能与《玉篇》相互参照,所以由王洙等人修纂《类篇》,同《集韵》相辅而行。《类篇》是修纂《集韵》的副产品。《类篇...
音义书。宋贾昌朝撰。7卷。贾氏因群经字多假借,形成同字音义有异,前人音训繁多,彼此不同,于是著此书加以辨析。搜集经传中形同而音训各异的字,按《说文》部首排列。分为“辨字同音异”、“辨字音清浊”、“辨彼此异音”、“辨字音疑混”、“辨字训得失”五类。其中“辨字同音异”多达五卷。根据《经典释文》,会集其音义,加以...
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。顾野王(519~581),字希冯。吴郡吴(今江苏吴县)人。博学经史,擅于文字音义。《玉篇》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(543),共30卷,收字16917个,是继《说文》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。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,是为了综合群书,网罗诸家学说,从而澄清是非,纠正错误。他...
一名《急就章》,中国古代字书。史游著,唐颜师古注。史游,汉元帝时任黄门令。《急就篇》今本34章,按姓名、衣服、饮食、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,多数为7字句,以教学童识字。取首句“急就”二字为名。共2016字,起首5句说明编书宗旨:“急就奇觚与众异,罗列诸物名姓字,分别部居不杂厕,用日约少诚快意,勉力务之必有喜。”“急就”,速...
该书共有5卷,系宋代陈彭年、丘雍等奉敕所编。全称《大宋重修广韵》。增广《切韵》,收字26194个,分为206韵。 书中所收入的字,都是先释其义,后用反切注音,并将许多同音字排列在一字的头下,或注明异读。本字下附有异体字。引证内容不仅出自经史子集,还兼采小说、杂记等。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,也是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重要资料。对了解...
音韵学著作。明杨慎撰。5卷。杨慎以为《毛诗》、《楚辞》等先秦古籍反映的古韵,有一定标准,称之为“一字数音必展转注释”的“转注”,也说是“叶韵”。于是仿宋吴棫《韵补》之例,补缺刊谬,以今韵分部,以古音相协的字注于其下。取例详于经典略于文集,详于周秦两汉而略于晋以下。 本书列字不甚精密, 所谓 “一字数音”不脱叶韵...
简称《同文韵统》。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。允禄(康熙十六子)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,由章嘉呼图克图(名贝白多杰,为章嘉三世,1717~?) 纂修,刘统勋 (1720~1804) 等汇纂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(1750年)。全书共6卷。卷首附乾隆《御制同文韵统序》和允禄等人的奏本,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、梵文音韵翻...
专释双音词的训诂书。七卷。明朱谋玮撰。刊于明万历十五年(1587年)。朱谋玮,字明父,一字郁仪。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人。宁献王朱权曾孙,袭封镇国中尉。藏书丰富,博学多闻,著有《周易象通》、《诗故》、《春秋戴记》、《鲁论笺》、《水经注笺》及《骈雅》等。在《骈雅》自序中,朱谋认为许多词语都是“联二为一,骈异而同”,...
清初顾炎武撰。成于康熙五年(1666)。不分卷。顾氏在撰写《唐韵正》之后,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《韵补》之得失。 《韵补》内容可分为二: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;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。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。首先,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。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:一,所收与古音相合的;二,不合古音的;三,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《诗...
研究上古音著作。宋吴棫撰。5卷。首创协韵之说。音韵学专著。成书于南宋初年。吴棫,字才老。约生于宋元符三年(1100年),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。福建建安(今福建建瓯)人。宣和六年进士,曾任太常丞,泉州通判。南宋音韵训诂学家。著《毛诗叶韵补音》、《楚辞释音》、《韵补》等。现仅存《韵补》。《韵补》卷一为上平声,卷...
五卷。作者不详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云:“以监本增注而释之。”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“官注”,后附“互注”,中间用一“释”字隔开,如:“鳜,鱼名。〔释〕云:大口,细鳞,有斑文。”此书今有两种版本。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(1706年)曹寅刻本,即《楝亭五种》本。后姚觐元重刻,为《姚刻三韵》本。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《押韵释疑》所作的...
清康熙间张玉书等奉诏编撰。四十四卷。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,另附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。按天干分十二集,每集分上、中、下三卷。按二百十四部首编排,同部首者以笔画为序。字有古体则列正文之下,重文、别体、俗字、讹体则附于释义之后。每字先列历代重要韵书反切,并加注直音。然后释义。先本义后引伸义,有别音别义亦列举之。加引书证...
清乾隆年间奉敕编撰。共三十卷。其反切注音,都以《音韵阐微》为依据,但《阐微》注重字音,训诂不求详备;《述微》注重字义,考据务求核实。在排列上,《阐微》以三十六字母的次第为序,《述微》则以领韵的字母为首,其下诸母所领之字,以次相从,使归于划一。《述微》收字增多,且增收后起义,故较为完备。...
五十八卷。清梁诗正等撰。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《佩文诗韵》之例,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,如江韵独用,则一韵为一部,东冬两韵同用,则两韵为一部,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。每部皆附叶韵,略如吴棫之 《韵补》。只是《韵补》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,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,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,如“蒙”字叶莫邦切,则独附江部后;“...
韵书名。宋丁度、李淑等奉敕编撰。十卷。二百零六韵。体例仿《广韵》,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。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。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(包括古体、或体、俗体等不同字体)。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。完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(1039),后司马光续编,英宗治平四年(1067)成书。本书以《广韵》为底本修订成,韵目分部与《广韵...
二卷,元舒天民编。其书取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》郑玄注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为六艺,依次编为条目,用四字一语的体裁,讲论五礼、六乐、五射、五御、六书、九数。其子舒恭为书作注,同郡赵中作有附注。书刊成于至正甲辰年(1364),前有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潞国张翥、徽州路儒学教授胡世佐、朝列大夫温州路总管刘仁本...
南宋学者程端蒙、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。程端蒙(1143~1191),字正思,号蒙斋,江西鄱阳人。董铢(1152~?),字叔重,人称槃涧先生,江西德兴人。《学则》共18条,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。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(每月初一、十五)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,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。余皆为学生律己、待人、接物...
南宋学者程端蒙为青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而著的启蒙教材。程端蒙(1143—119),字正思,号蒙斋,江西鄱阳人,先师事江介,后受业于朱熹。《性理字训》共30条,基本上是4句成言,共428字。形式类似词典,内容是从《四书》和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中提炼出的30个理学范畴,加以通俗疏释,和以声韵,以便于记诵。根据《四书》以及朱熹《四书集注...
古代蒙学课本。宋方逢辰编。一卷。内容涉及天文、地理、草木、鸟兽、人事、伦理、衣服、建筑、器具等有关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,广而不繁。共2720字,采用四言韵语,通俗易懂。有《小四书》本。...
此书当是陈栎在家乡教书时为童蒙而作。用四字韵语的形式,简述从开天辟地到元代的历朝兴衰,每个朝代皆述其开国与亡国之君,再提及其间有作为的皇帝,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历史的便概,易于掌握,是一部较好的童蒙读物。...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。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,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。作品共四卷,根据历史,有详有略,简明扼要,朗朗上口,人物提挈,事件贯穿,理解拓展,丰富无限,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。...
《四字经》是一本诗经,作者不详,许为清朝人。此书专讲为人处世、孝亲敬长之事,语言浅白,易于习诵。流传不广。《易经·序卦》上的解释:“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蒙。蒙者,蒙也,物之稚也。物稚不可不养也。”这里的“蒙”字有两层含义:一是蒙昧、幼稚之意;一是启蒙、教育之意,引伸为新生儿童蒙昧幼稚,心智未开,需要启蒙、培养。而《四字经》就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