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  • 《昌谷集》

    四卷。《外集》一卷。唐李贺撰。李贺,字长吉,福昌 (今河南宜阳)人。其祖上郑孝王亮,系唐高祖李渊从父,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,故自以郡望称“陇西”,但家道早衰。李贺七岁能辞章。深得韩愈、皇甫湜赞誉。在应河南府试后,入京赴礼部试,但不第。后以恩荫得官,为太常寺奉礼郎。郁郁不得志,死时二十七岁。著有诗集五卷。李贺长于歌行,尤...

  • 《入大乘论》

    凡二卷。印度坚意菩萨造,北凉道泰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乃论述大乘教之书。分义品、讥论空品、顺修诸行品等三品。初之义品先说诽谤大乘之过,更明菩萨所学之大乘具足五乘故,为真之三藏,又依十种行法,劝发引入佛果。次之讥论空品乃论菩萨十地之阶位。最后之顺修诸行品则论佛果说三身。坚意适值大乘渐兴而世起种种毁訾之论时,承...

  • 《柳如是集》

    《柳如是集》对文化史女性篇章中何以出现这种奇人奇文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诠释。奇女子柳如是的诗词百余首,诗稿《湖上草》、《戊寅卓》与《尺牍》的完整呈现,袒露了柳氏自己的灵魂,表现她对人生、爱情、中华文化真谛的真实感受和无悔的追求。...

  • 《三弥底部论》

    三卷。失译人名,大意破我人知见,明中阴不无,而文不甚联络。...

  • 《三身梵赞》

    一卷,宋法贤译。纯梵语,无华言。...

  • 《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》

  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...

  • 《十二因缘论》

    全一卷。净意造,后魏菩提流支译。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本论初出颂六偈半,次以问答体之长行释十二因缘法。...

  • 《陶村诗稿》

    近代诗集。8卷。陈肇兴著。约同治、光绪年间初版,后版毁。1936年杨珠浦等人集资重刻。1962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刊印。卷首有林耀亭《序》、杨珠浦《陈肇兴先生略传》、陈懋烈题词。该集共录诗233首,为作者壮年时期的作品,始于咸丰二年(1852),讫于同治二年(1863)。其中前6卷所收多纪游、咏史之作。后两卷题为《咄咄吟》,多记...

  • 《事师法五十颂》

    全一卷。马鸣菩萨集,宋代僧日称等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全卷由五十颂组成,记述出家、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阿阇黎,因此可得种种功德利益;反之,若对师轻慢诽谤,则得种种苦报灾厄。文中并详述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、劳务等。此外,本颂中所出现之仪轨、灌顶、真言、护摩等名相,显系密教用语,故作者是否确为马鸣菩萨,尚待研考。...

  • 《看破不说破》

    在生活中,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不妥之事,有时我们会一眼看破其本质,但是碍于对象、场合和时机,并不合适说破,否则,既容易让人下不了台,又可能伤了情。在胡适逝世五十多年的今天,依然兴起“民国热”“胡适热”,这表明那一段不曾走远的历史令人神往,而来自胡适的声音也足以令国人百年聆听。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。全书对...

  • 《坐禅三昧法门经》

    二卷,僧伽罗刹造,秦罗什译。明治淫欲嗔恚等之法者。第一治淫欲法门。第二治瞋恚法门。第三治愚痴法门。第四治思觉法门。第五治等分行,及重罪人法门。次明四禅四空四等五通法。次明四念止法。次明大乘念佛等法。...

  • 《释摩诃衍论》

    凡十卷。印度龙树菩萨造,姚秦筏提摩多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,一般略称释论。文前先说造论之旨趣,次举论之差别,将一代诸论总分为十类,大乘起信论摄属于摄义论。次明藏之差别,以起信论通摄于诸藏,别则摄于阿毗达磨藏。次说经之差别,谓诸经凡一百亿部,起信论为诸经之所依。次述造起信论者,谓马鸣论其本为大光明...

  • 《潜园琴馀草简编》

    本书(一册一七○面一○二○○○字)不分卷,林占梅撰。占梅字雪村,号鹤山;淡水竹堑人。以席前人遗荫,饶于财。少从丈人游京师,学日殖。后于里居建潜园,延款宾客,文酒极一时之盛。综其阅历,清道光二十一年英人犯鸡笼,倡捐助防,获奖以贡生加道街。二十三年又捐款防堵八里坌口,谕功以知府即选。二十四年募勇扼守大甲溪,绝嘉、彰各邑械斗蔓延,赏戴...

  • 《手杖论》

    一卷,尊者释迦称造,唐义净译。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。...

  • 《乐府余论》

    一卷。清宋翔凤撰。翔凤字于庭,长洲 (今江苏苏州)人。嘉庆举人,官知州。其精心于经学,著有《大学古义说》等。此书为论词之作,只有十六则,颇有独得之处。主要为辨正性的文字,如辨古石刻 〔洞仙歌〕 为南宋人伪托,辨秦观〔踏莎行〕“斜阳暮”三字不重出等等。宋翔凤谈词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探讨,他说:“宋元之间,词与曲一也。以文写之则...

  • 《无上秘要》

    北周武帝宇文邕(561—578在位)令通道观学士所纂。道教类书。 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 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、 《宋史·艺文志》录存七十二卷,今《正统道藏》太平部目录止于一百卷,但缺佚一至二、十至十四、三十六、五十八至六十四等三十一卷,实存六十九卷。说明原书为一百卷,至唐宋时仅存七十二卷,明正统(1436—1449)间纂《道藏...

  • 《四谛论》

    梵Catuh!satya -nirdes/a 。凡四卷,婆薮跋摩(梵Vasuvarman )造。陈·真谛(499~569)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如书名所示,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。全书共分六品:思择品、略说品、分别苦谛品、思量集谛品、分别灭谛品、分别道谛品。前二品说明四谛之总体,后四品为个别之细释。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十载,真谛三藏尚撰有四谛论疏三卷...

  • 《随相论》

    全一卷。印度德慧法师(梵Gun!amati ,求那摩底)作,南朝陈代真谛译。又称求那摩底随相论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本书乃为破外道之我执而作。内容详解俱舍释论卷十九慧品(新译之俱舍论卷二十六智品)中之四谛十六行相,其次详解为对治常、乐、我所、我等四见行,故说修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行相之文。文中之‘论主云’或‘论云’即指俱舍...

  • 《莲子居词话》

    清吴衡照撰,4卷。吴氏论词,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,认为词的兴起,先有文字,然后宛转其声,以腔就辞;后来传播通久,音律确然,继起词人以辞就腔。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,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,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。今则歌法失传,音律不明,故词家运辞,兢兢于尺寸不易之道。这种观点,颇有价值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以词调同而体不一...

  • 《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》

   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,先列僧佉计一,毗世计异,尼犍子计俱,若提子计不俱,次一一破之。...

  • 《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》

   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。先明所计涅盘,有二十种,如来为遮是等邪见,故说涅盘因果正义,次列其名,一一问答示相。...

  • 《政和五礼新仪》

    二百二十卷。宋郑居中等撰。郑居中,字达夫,河南开封人,登进士第,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。官拜太宰,加少师,封燕国公,卒谥文正。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。有宋徽宗御制序文,并题有“政和新元三月一日”。文前列议礼局官员随时斟酌提议之科目条文及徽宗逐事进行的批阅,接着列御制冠礼。当时颁布这些条文作为...

  • 《蓼园词评》

    清黄苏撰。黄氏所著《蓼园词选》选录唐宋词人八十八家,共二百十三首。每首词下,大多先择录名家词话或宋人词选、笔记等作笺,然后加以按语。如苏轼《蝶恋花》(花褪残红青杏小)词下先引《古今诗话》、《林下词谈》和沈际飞评语,后按云:“柳绵”自是佳句,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。有的径自评述,如张元幹《石州慢》(寒水依痕)。所作按语,或...

  • 《贤圣集伽陀一百颂》

  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,集一切伽陀,说供施佛僧福报。...

  • 《一百五十赞佛颂》

    梵名S/ata -pan~ca^s/atakastotra 。全一卷。摩咥里利制吒造,唐代义净译。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。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。...

版权所有©集铺书屋   网站地图 鄂ICP备2022018110号-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