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称《琼瑶神书》 、《针灸神书大成》 、《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》。针灸著作。宋刘党撰。三卷。分天、地、人三部。天部论述针法灸法等共七十七法,地部论针灸治疗诸疾凡二百一十三法,人部针灸问答等六十五法。全书备注三百六十穴,详于针刺手法。内容多以歌赋体写成,后附经脉循行图。有明翻刻宋本,道光二十八年(1848)信元堂...
又名《绘图针灸易学》。针灸著作。清李守先撰。二卷。守先字善述,长葛(今属河南)人。“少学针灸,六年未尝一日稍懈”。因无名医口授,不轻易动手医病,至五十一岁,因疟疾流行严重,始试针疗疟,后渐“学治杂症”,终成针灸医家。嘉庆三年(1798)撰成此书。上卷包括针灸源流、手法、认症。下卷为取穴,列十二经图,十二经穴,十二经补...
七卷。宋王执中撰。王执中,字叔权,瑞安(今属浙江省)人,南宋乾道进士,官从政郎澧州教授。此书撰成于乾道间 (1165—1173),初刊于嘉定十三年(1220),共七卷,不著撰人姓名。初刊本序称东嘉王叔权作,绍定四年(1231)重刊序称澧阳郡博士王执中作。据考叔权为王执中字。此书卷一分部位论述头、胸、腹各腧穴,并分经络论述四肢腧穴,附...
脉学著作。1卷。元·滑寿撰,约成书于1359年(至正19年)。本书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,包括左右手配脏腑部位、五脏平脉、四时平脉、三部所主、诊脉之道等内容。其中“诊脉之道”一节,滑氏阐述持脉的要领及察脉法等,颇多独到的见解。而在切脉方面,滑氏所归纳总结的“举”(轻手切脉,相当于浮取法)、“按”(重手切脉,相当于沉取法)...
诊法著作。明李中梓撰。二卷。中梓有《内经知要》 已著录。李氏以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理论为主,兼采各家之说,参以己见,于崇祯十五年 (1642) 撰成此书。原刻本已散佚,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,收入《士材三书》 中。卷一四十七篇,主论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,并择叙望、闻、问三诊。卷二两篇,以四言歌诀形式主论二十八种脉象...
医案。清陈廷儒撰。二卷。廷儒字匊生,阳湖(今江苏武进)人。世医出身,儒而兼医。中年客游南北,颇有医名。集生平所治疑难证治,于光绪二十三年(1897)撰成此书。取举一反三之意,故名。按证分类,凡五十四种证治,约三万余言。包括伤寒、湿病、咳喘、泄痢、诸痛、虚劳、中风、痿、疟,及妇、儿科病证。每证首论病因、病理及治则,次...
脉学著作。全称《石顽老人诊宗三昧》。1卷,共12篇。清·张璐(石顽)著,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。成书于1689年(康熙28年)。张璐认为人身有病,莫不见之于脉。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,首先阐明脉学宗旨,以下分别列述医学、色脉、脉位、脉象、经络、师传、口问、逆顺、异脉、妇人、婴儿共十二篇。其中“医学篇”,对金元四大家以及《...
伤科著作。明薛己撰。二卷。已另有《内科摘要》已著录。薛氏承家学,结合其治验撰成此书。约二万字。刊于嘉靖八年(1529)。上卷记有正骨主治大法十九条,并载扑伤、坠跌、金伤以及汤火伤医案六十五则。下卷为伤科所用方剂。薛氏善取前贤治疗经验,不拘泥于成方、成法,对骨伤科治疗有其独到见解。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合参,辨证之虚...
杂病专著。八卷。清李用粹撰。刊行于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。李用粹,字修之,号惺庵。生卒年代不详。上海人。后因家传而通医,为清代医学家。除本书外,另有《归德堂医案》,由弟子唐玉书整理成书。本书列八门,分八卷。卷一提纲门,载中风、伤风、中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证;卷二内因门,载气、血、痰、郁证及虚损劳倦等;卷三外体...
一百二十卷,明王肯堂撰。肯堂有《尚书要旨》,已著录。是编据肯堂自序,称先撰《证治准绳》八册,专论杂证,分十三门,附以类方八册,皆成於丁酉、戊戌间。其书采摭繁富,而参验脉证,辨别异同,条理分明,具有端委,故博而不杂,详而有要,於寒温攻补无所偏主。视缪希雍之馀派,虚实不问,但谈石膏之功,张介宾之末流诊候未施,先定人参之见者,亦为能得其平。其...
医论。明袁班辑。一卷。班字体庵,秦邮(今江苏高邮)人。博览医书,精通脉诊,人称江北名医。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,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而撰,成书于崇祯十六年(1643)。共载医论十六篇。首论证治总纲,指出临证不可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,强调辨证施治,指出温补之弊。次论治病须明阴阳虚实,必审四时用药,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,用药宜精审...
内科著作。明秦景明撰,清秦皇士补辑。四卷。景明名昌遇,上海人。因病学医,始以儿科著称,后又精通内科。撰有《脉法领球》、《痘疹折衷》、《幼科折衷》、《大方折衷》等书。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,论述各科疾病以症寻因,参以脉象,定其治法,故名。成书于崇祯十四年(1641)。秦氏认为“前贤著书,往往于外感内伤,有余不足,混叙一篇...
医论。清李冠仙撰。一卷。冠仙字文荣,号如眉老人,江苏丹徒人。事儒兼医,喜钻研古典医籍,临证经验较多。著有《仿寓意草》等。为矫正时医偏颇,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撰成此书,时年七十八岁。所论十三篇,凡三十二条,约二万余言。包括:举诸书之得失,读医书之难,以例示初学之从违;论诊疾须知四诊、论时邪、论初诊用药,及辨证施治...
又名《膏肓灸法》。针灸著作。宋庄绰编。不分卷。绰字季裕,清源(今山西清徐)人。建炎中官朝奉郎、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。兼通医学,尤善针灸。撰有《脉语要略》等。又考证医经异同,参酌诸家学说,于建炎元年(1128)辑成此书。首载孙真人《千金方》、王惟一《明堂铜人灸经》中有关膏肓腧穴的论述,次论量同身寸法、正坐伸臂法...
内科著作。清熊笏撰,陈念祖鉴定。一卷。笏一名庆笏,字叔陵,安义(今属江西)人。名医,撰有《难经辑注》、《伤寒金匮合注》、《医案一隅录》等。学术上重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与张仲景,讥王叔和“错解义例,纂乱原文”,轻后世本草、医方之书。为彰古人之法,从形气中以求治病之理而撰是书,成书于道光元年(1821)。近二万字。首论脏...
原名《医籍考》,中医目录学著作。丹波元胤撰于1819年。本书现存刊本数种,较重要的有《皇汉医学丛书》本、《韦修堂医书》本及1935年日本东京国本出版社影印本等;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予以重印,并将《医籍考》改名《中国医籍考》,末附“书名索引”及“人名检引”,便于读者检索。丹波元胤(1789—1827),家奕禧。其父丹波元简(...
清·汪琥撰。成书于1686年。全书5.1万字。书凡3卷。上卷,辨太阳、阳明病脉证并治;中卷,辨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病脉证并治;下卷,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。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:①病有中寒,证分六经。《伤寒论》一书,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,然“因仲景当日不明阴阳虚实寒热,而总为之伤寒”,致使“酷好仲景而不知变通”者,用药寒...
又名 《中西医判》、《中西医学入门》。医经类著作。清唐宗海(约1862—1918,一说1851—1908) 撰。二卷。宗海字容川,四川彭县人。早年学文,后攻医。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。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,应摒弃疆域之见,取长补短。唐氏从保存中医愿望出发,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。著有《本草问答》、《血证论》、《伤寒论...
方书。清叶天士原著,华岫云编。四卷。天士有《温热论》已著录。岫云,字南田,锡山(江苏无锡)人。精通医术,辑有《临证指南》等。成书于乾隆十七年(1752)。卷一为叶氏温热论和续医案。卷二至卷四载华氏所集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等科经验方,仅内科一类就集治疗中风、咳嗽、吐血等三十三种病证的经验方达二百四十余种。其中某些...
又名《仲景伤寒补亡论》。伤寒类著作。宋郭雍撰。二十卷。雍字子和,号白云先生,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早年从父学儒,后专心医学,精于伤寒,著有《郭氏传家易说》。认为当时所见《伤寒论》已有残缺,于其修己治经之余,取仲景书精心研讨,并依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类证活人书》等古医籍中有关资料,及伤寒名家庞安时、常器之等人...
妇产科著作。清张曜孙撰。二卷。曜孙字仲远,阳湖 (今江苏武进) 人。幼承家学,喜读医书。以孝廉选授湖北武昌县,积官至候补道。慷慨善论兵,尤精于医。官知县时,尝坐堂为民诊疾,日昳无倦容。总结临证体会,于道光十年(1831) 撰成是书。书分内、外篇为上、下卷。内篇:辨孕、养孕、孕宜、孕忌、孕疾。外篇: 辨产、产戒、用药、应...
4卷,附方1卷。清·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。戴氏取《温疫论》予以增订、删改,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,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。所附《佛崖验方》1卷,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。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《瘟疫明辨》,内容并无改动;1878年陆懋修又将《广温疫论》加以删订补充,改名《广温热论》;清末何廉臣在《广温热论》基础上,参考前...
综合类医书。王肯堂撰。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,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,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。其论说诸证,发明病机,辨白证治,或宗溯经旨,阐微析奥,或斟酌各家,剖判得失,并记述己验,以为临证指归。书中征引晋唐宋元以来医家名言二十余家。据书首殷仲春序及卷中“己卯秋(明万历七年)始晤缪仲淳于白下”等记述,其成书约在明...
喉科著作。清杨龙九撰。二卷。成书于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。上卷,首列诊法三则,次列辨证二则,类证四十一条,治法十九条,药例一条,附方剂四十首。下卷,载方七十九首,喉科成药治法十条,并王景华附录验方六首。对喉证论述颇详,简明易懂,论理较精,所载方剂切合实用。虽论喉证,实与温病、伤寒相关,故可变通用于其他外感热病。为较...
伤寒类著作。清俞根初撰。十二卷。根初,绍兴(今属浙江)人。精岐黄之术,行医四十余年,颇负盛名。学术宗仲景,旁及方中行、陶节庵、吴又可诸医家,精于伤寒,主张诊治伤寒证必须有胆有识,做到眼到、手到、心到。认为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,后人不可尽泥古人之法,而要在对症施药。立方多以辛散、透发、和解、凉泻、温补五法,并将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