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
  • 《北斗七星护摩法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一行(683~727)撰。又作复炽盛光法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本书内容为祈求北斗七星以延命增福之护摩仪则,如:能吉祥真言、北斗七星印言、九曜印契、九执曜天总印言、二十八宿总印言等之仪则,并附有北斗法之供养法。...

  • 《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不空(705~774]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、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。初叙造水坛之仪则,次叙启词、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、一字顶轮王真言、北斗七星真言等。然根据考证,此仪轨恐系取自道教迷信之司命夺算。...

  • 《北斗七星念诵仪轨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金刚智(671~741)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本仪轨乃世尊为日月星宿所说八星咒之功德,及北斗八女之供养法。又此八星咒之印契乃出自金刚顶经七星品。然据考证,此仪轨恐系后世之伪作。...

  • 《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》

  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,唐不空译...

  • 《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》

    全一卷。为唐代不空(705~774)所译之密教仪轨。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、毗沙门随军法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本仪轨乃毗沙门天王与其孙那吒太子,为护持佛法、摄化恶人或起不善之心者而说,其内列举护持国界之自心暴恶真言,并叙述画像法及护摩仪则。卷末记载此法曾降伏五国五万军,故称随军护法。...

  • 《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》

    全一卷。为唐代不空(705~774)所译之密教经典。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、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、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、根本印、吉祥天女印、赞等,并引用四天王经,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。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。...

  • 《冰揭罗天童子经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不空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。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、造像法、陀罗尼法、印契等。...

  • 《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》

    译曰步掷。金刚神之名也。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。...

  • 《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》

    一卷,唐金刚菩提译。明使者即遮那化身,能满种种愿,及证无上菩提....

  • 《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》

    一卷,唐不空译。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。世所谓光明真言,即此中之陀罗尼也。...

  • 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》

    凡三十卷。唐代菩提流志译。又作不空罥索经。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。分七十八品。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。不空罥索咒经(隋代阇那崛多译)、不空罥索神咒心经(唐代玄奘译)、不空罥索咒心经(菩提流志译)、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(宋代施护译)等,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。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(唐代阿...

  • 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

    全一卷。略称不敬王者论。东晋慧远(334~416)撰。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。东晋时,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,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,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,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。安帝之际,桓玄支持庾冰之论,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。本书作者则本佛教...

  • 《明报应论》

    《答桓南郡明报应论》的简称。东晋释 慧远撰。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。强调 因果报应是“自然感应”、“必然之数”,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,“虽欲逃之,其可得乎?”认为灵魂(神)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,由地、水、火、风“四大”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,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。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,...

  • 《三报论》

    全一卷。又作释三报论。东晋庐山慧远(334~416)撰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。孝武帝太元十九年(394)顷,戴逵撰释疑论,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;慧远乃作三报论,为世俗解惑。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,依受报时间之先后,可分三种,即:(一)现报,此世受报。(二)生报,来世受报。(三)后报,未来无量世受报。谓若无三报之说,则善人受苦,恶人反得荣福等...

  • 《观无量寿佛经疏》

    佛教经典《观无量寿经》的注释书。亦称《观经疏》、《证诚疏》或《四帖疏》。唐善导集记。4卷。此书由玄义分、序分义、定善义、散善义四部分组成。称“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”皆可仗阿弥陀佛的“愿力”,往生极乐净土。把称名念佛作为“正业”,而把读经、礼拜、赞叹、观察作为“助业”,认为“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...

  • 《法事赞》

    凡二卷。唐代善导撰。又作净土法事赞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。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、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。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。上卷揭举奉请偈、启白、召请、三礼、表白、赞文等,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、赞文、七周行道、披心忏悔,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;下卷分阿弥陀经全文为十七段,各段均有赞文,并记述十恶忏悔、后...

  • 《观念法门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善导着。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、观念阿弥陀集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。本书叙述观、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。其内容分为三段,先示三昧行相,次示五缘功德,后劝人修行。注释书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、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、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。...

  • 《往生礼赞偈》

    全一卷。唐代善导着。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。又作六时礼赞偈、往生礼赞、礼赞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。以龙树、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,印于日没、初夜、中夜、后夜、晨朝、日中等六时,行不同之礼赞。如于中夜,诵龙树之十二礼偈,行十六拜;于后夜,诵世亲之往生论偈,行二十一拜。此为念佛行...

  • 《般舟赞》

    全一卷。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。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。唐代善导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。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、弥陀经、无量寿经、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,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。分序文、正赞、结劝三科。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,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。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,各...

  • 《五种增上缘义》

   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。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。现生即得延年转寿。不遭九横之难。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。问曰。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。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。又劝造阿弥陀像。称扬礼拜香华供养。日夜观想不绝。又劝专念弥陀佛名。一万二万三万五万。乃至十万者。或劝诵弥陀经。十五二十三十五十。乃至一百满十万遍...

  • 《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》

    凡二卷。唐代法照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。略称五会法事赞。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。此书相对于广本(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),乃简略记述五会念佛之仪则。广、略二本皆述同一五会念佛之行仪,然广本分十门详述,略本则无章段;广本叙述行法事者必念诵阿弥陀经并载经文,略本则无。注疏有演底五卷(东日)、探赜一卷(东日)、名数二卷(良义)等...

  • 《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》

    现存二卷。唐代法照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。略称五会法事仪。亦称《五会念佛颂经观行仪》、《广法事赞》。佛教仪轨书。唐法照撰。三卷。是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。作者认为“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门”,为了“依《大无量寿经》五会念佛”,故撰此书。原著三卷,现敦煌遗书存中、下两卷,共录赞文四十六种。中卷首录鸠摩...

  • 《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》

    全一卷。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。唐代文谂、少康共编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。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中期四十八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。本书之记述虽极简单,然为研究我国净土教不可或缺之书。我国往生传之撰述大约起自唐代前期,于本书之前即有唐代飞锡之‘往生净土传’、‘长西录’中所记载之‘大唐往生传’,及散见于‘三宝感应...

  • 《宗镜录》

    凡一○○卷。又作宗鉴录、心镜录。永明延寿着,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(961)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。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,及印度、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。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。全书立论重在顿悟、圆修,所谓‘禅尊达摩,教尊贤首’为其中心思想,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。全书分为标宗章、问答章、引证...

  • 《万善同归集》

    凡三卷。北宋延寿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。系广举经论、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。各卷之初,首叙其概旨,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。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,其中第一一二条(大四八·九九二上):‘问:“此集所陈,有何名目?”答:“若问假名,数乃恒沙。今略而言之,总名万善同归,别开十义。一名理事无阂,二名权实双行,三名二谛并陈,四名性相融即,五名体用自...

版权所有©集铺书屋   网站地图 鄂ICP备2022018110号-36